辅政教育

网站公告:
  • 2016年申论热点:健康中国

  • 信息来源:辅政教育    浏览次数:    最后发表时间:2016-03-14
  • 【背景链接】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

    [意义及问题分析]
    一是拥有健康的国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卫生计生工作覆盖全人口、呵护生命全过程、竭诚服务全天候,为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计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已处于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长,服务设施条件、能力和质量持续提升。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多重健康问题叠加的严峻形势:慢性病、传染病双重疾病负担日益加重,新发传染病的严重威胁不容忽视;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要求医疗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新目标的提出,不仅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保护国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坚定的政治决心,也有利于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健康水平为目标,动员全社会参与,切实加强对国民健康重大和长远问题的有效干预,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健康素质。
    二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深化医改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把卫生计生等民生事业摆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要位置,把深化医改作为保障全体人民“病有所医”的关键举措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目前,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100个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得到巩固完善。随着医改步入深水区,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改革难度明显加大。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新目标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凝聚起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推动解决制约事业发展和国民健康改善的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问题。
    三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医疗卫生发展不能仅仅依赖国家的高投入,不能再遵循简单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而要更加注重从体系和结构调整中提高效率。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新目标的提出,为发展智力和劳动密集、绿色低耗的健康服务业带来机遇,不仅有利于直接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还可以极大带动医药、信息、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以及医疗康复、老年护理、健康管理、健身养生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新需求。

    [对策措施]
    专家总结如下措施:
    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本原则,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医药卫生管理、运行、投入、价格政策,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实现医疗、医药、医保联动,推进医药分开。
    二是着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强基层,合理把控公立医院规模,优化医疗卫生结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着力补短板。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和健康扶贫工程,重点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急救治、妇幼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等急需薄弱领域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提升医疗质量安全。全面实施临床路径,基本覆盖所有医疗服务。加强医疗质量监管,改善医疗服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培养使用的制度和政策。切实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基层和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工程,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
    三是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机制,健全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广中医药标准和适宜技术,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开展中药资源普查。积极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旅游等特色服务。保护和促进民族医药发展。
    四是支持推动医药科技创新。构建新型国家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和适宜技术推广体系。实施精准医学研究计划,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在干细胞、生物芯片、基因组学、手术机器人、生物医用材料技术与应用等领域实现突破。大力发展医药产业,实现主要医疗设备、创新药品、高值耗材等进口替代。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工程,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推进远程医疗建设,实现各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
  • 相关内容: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 凌华辅政教育 www.zjfzgwy.com  备案号:浙ICP备13006442号 
    电话:0571-89839908(杭州)0579-82887768 (金华)13336143337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骆家塘浙师大科技楼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