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政教育

网站公告: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

  • 信息来源:辅政教育    浏览次数:    最后发表时间:2013-05-21
  • 注:选中空白部分,即可查看解析内容!

    1.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 
    A.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生产力科学含义的认识。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特点 
    [解析]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与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满足社会需要并与之相协调发展的客观物质力量,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C项符合题意。
     

    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特点 
    [解析]
    这是马克思的一个论断。这个论断不是讲B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不是讲C项“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更不是说D项“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而是在谈生产工具的重要作用。生产工具不仅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还是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所以,A为正确选项。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B.劳动工具 
    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考点点拨]本题考核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析]
    生产力要素分为实体性要素和智能性要素,包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属于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属于智能性要素,它可以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4.“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围 
    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国家本质的认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解析]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其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当然它同时也具有其他如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但仅把国家看作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却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故本题中的D项准确反映了这句话的含义。 
    5.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A.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 
    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 
    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划分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标准的掌握。
       观念结构的含义和构成 
    [解析]
    社会意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根据社会意识的承担者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是否有理论体系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对社会意识形式又根据是否反映经济基础而划分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二者的原理在于“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所以选C。 

    6.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的核心地位。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7页知识点四、1.观念结构的含义和构成 
    [解析]
    四个备选项中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表现形式,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A项“政治法律思想”,因为政治法律思想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是对经济基础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如B项“道德规范”、C项“文学艺术”和D项“哲学思想”都要通过它才能与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故选A。 

    7.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的本质及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解析]
    该题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很熟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具体回答社会意识主要是对社会存在哪些部分内容的反映,则不一定清楚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生产方式,那么,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也主要是指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所以选A。B、C、D三项为迷惑项,应排除。 
    8.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解析]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历史观的标准。凡认为社会存在归根到底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认为社会意识归根到底决定社会存在的,则是历史唯心主义。因此D项正确。 
    9.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中的重要决定作用。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发展的基础 
    [解析]
    题干中所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条件,但“根本”条件则是生产方式。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解答此题如果不抓住题干中的“根本条件”这一关键词,则很难选出正确选项C。 
    10.
    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掌握。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解析]
    在四个选项中,B项“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项“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D项“它具有历史继承性”是社会意识,既包括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包括落后的社会意识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而A项“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所独有的特点。也正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从以上分析可知应选A。 

    1
    1.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种认识论,即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解析]“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是哲学上的两大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点,A不正确;B项是两种发展观,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B不正确;D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D不正确。只有剩下的C项才是两种认识论对立的实质。因此,应选C。
     
    12.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关系的掌握。认识的本质 
    [解析]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基本范畴。认识的主体指在实践中从事认识的人,即认识活动的承担者;认识的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二者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所以,应选B。
     
    13.“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反应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认识的发生 
    [解析]题干中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观点是主张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则属于主张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所以,C为唯一正确选项。这两条认识路线在认识论中是根本对立的。
     
    14.
    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主要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之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解析]本题中的A.B都是对的,但恩格斯的这句话强调的是实践的发展不断给认识提出新的课题,人类认识史也表明,人类认识所关注的焦点大体上都是人的实践所急需解决的课题,所以就单选题来说,D项最符合题意,A.B两项虽对但不是最佳,故不选。
     
    15.“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是考查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解析]这是恩格斯的一个著名论断。“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是说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显然,题干的意思不是讲认识的来源问题,也不是讲“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是说“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样将A.C.D排除,正确选项就是B。
     
    16.
    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这表明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析]因为国情是具体的,国情是历史发展的,所以毛泽东依据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从我国国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既不能从原则,也不从主观想象出发来研究情况,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主观与客观才能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的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答案是A。B.C.D三项并没有错,但不最符合题意,故不选。
     
    17.“
    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理性认识的掌握。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解析]解答本题,应首先抓住该引言中的关键词“抽象”,在本题中“抽象”就是指理性认识。“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的反映着自然,这句话实际上也就是说B项“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为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后形成的,所以应选B。这句话没涉及到感性认识的问题,A.D项应排除。C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因为抽象的东西未必是正确的,故不选。
     
    18.“
    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 
    A.经验论B.唯物论 
    C.不可知论D.反映论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不可知论观点的理解。认识的本质 
    [解析]人的感官是有一定局限的,比如人的眼睛看不到红外线,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我们对红外线不可知,认为人的感官是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实际上就是讲事物本质不可知,这是否认理性认识的不可知论。所以,应该选择C。
     

    19.
    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感性认识与真理的区别的深刻理解 
    [解析]
    真知指的是正确的认识。熟知指的是人们十分熟悉但不一定是正确的认识。两者的区别就清楚了,结合有关的哲学原理,就可以选出正确的选项。干扰项A是把熟知和真知混同了。一切认识中包括熟知和真知,都起源于实践,所以“熟知起源于真知”是错误的命题。认识的发展规律还指出,实践是全部认识过程和认识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离开了实践,一切熟知都不可能产生,熟知也不可能转化为真理性的认识。因此,干扰项C.D应该排除。 

    20.“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无限反复和发展的理解。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统一 
    [解析]
    考生应明确菜辛的
  •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收藏此页
  • 相关内容: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 凌华辅政教育 www.zjfzgwy.com  备案号:浙ICP备13006442号 
    电话:0571-89839908(杭州)0579-82887768 (金华)13336143337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骆家塘浙师大科技楼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